在中國當代畫壇,山水畫家眾多,風格多異,但并非所有的都具有那種駕馭時空,揮灑自如的大氣象,表現山水的氣勢、境界和精神風骨,從而傳達出千年一脈的中國文化精神。值得欣慰的是,我從一次全國美展上看到來自安徽畫家段性濤的山水畫。具有這種"大家氣象"的藝術信息:雄渾、博大、厚重、開闊、崇高、向上、自由。他承繼傳統,嚴守法度,又能放筆直取,真意皆出,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他有詩云,揮毫潑墨亦逍閑,吞吐煙云尺幅間。承前創新辟蹊徑,我以我法寫心山。細品其畫,造境高遠,用筆老辣,無小家子之氣雅,筆墨燥潤相間,雖層層疊壓而不顯臟亂,處處經意而不露痕跡,筆筆透氣,片片生機。筆墨不死,筆斷意連,一股墨氣彌漫其中,充盈其內,小畫方顯其大,大畫深遠高曠,一望無際之象。
已達畫中無畫,"余者損之";畫中有畫,"不足者補之";畫外有畫,"得到者思之";順"天道損余而補不足""""之意理,達蒼茫而渾厚,有即無,無即有,實即虛,虛即實之境界。正因有"天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之認識,他紙筆相伴,遍游名川大山,師自然之妙造,集筆墨之化象,盡收煙云丘壑于胸中。如他詩云:東西南北去采風,奇峰佳境在胸中。一年三百六十五,多是筆墨繪丹青。為更好的探研中國畫,已知天命的他又北上國家畫院進修,得龍瑞、白崇然等諸先生親授,求藝北上,問道北上,相識與此,結緣與此。
守臨摹、寫生、創作為道,識繼承傳統為首要,融修養、學識、閱歷、情感于筆墨,探由技進道,以古達高,終極品味之中國畫也。學習中的段性濤不論對畫面的尺幅大小都注重結構,以構成為主,從而使畫面繁密而有序,多樣而規整,特別在^高遠深遠平遠"三遠法的運應中,使山川在平面化的空間中顯現出層次感,且由于山勢的重疊,錯落,組合,疏密,大小,虛實,濃淡的互動、互浸增加了畫面的曲折與深邃感。
在"三遠法"的交互運用中,空間的層次感被表現的十分豐富,即繁處極繁,密處極密,虛處極虛,簡處極簡,使畫面在對比中實現平衡,造就了山重水復,危巖聳峙,重重疊疊,煙云繚繞,渾厚森然的獨特氣勢與韻味。段性濤筆下的山石,多為不同形態的構成形狀,容易產生僵硬、呆板的感覺,但在"三遠法"的作用下,在參差錯落不齊的互為表里與首尾呼應中,一切都靈動起來了,整個畫面生機勃勃,充滿了大自然的生命活力與生動氣韻。
中國畫最講究筆墨,用筆用墨是中國畫之大法,所謂"氣厚乃蒼,神和乃潤"都是指筆法、墨法的質量,段性濤用筆頗有自己的特點,所畫山石即在寫意中添加了若干寫實刻畫的原素,使山石體面結實嚴謹;仔細觀察便會發現,畫家常以平面構成關系的黑白灰變化互為補充地表現山體層次,其質感刻畫大多以皴法、技法為主,中鋒豎逆為之而下,橫線斜線相互交用,在濃淡干濕,疏密簡繁中體現山之氣勢,使其出現靈動與飄逸之感。
段性濤主要以山水創作為主,在藝術實踐中,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語言、技法,使他筆下的山水氣象森然,山勢巍峨,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作品中始終蕩漾著鮮活的感人之氣,不論《秋山落彩染幽林》也好、還是《峰回水暢繞柴門》也罷,所有作品都有人們的生活氣息,都有人們的精神存在,更重要的是這些通過藝術加工與主觀處理的山水作品都是畫家移情再現的結果。
最終,畫家以"筆墨當隨時代“的理念告別古典、冷寂、荒涼的無人之境,以現代人的胸襟去理解自然,理解藝術,理解現代審美要求??梢哉f,段性濤筆下的山水作品,營造的是自家山水,有我之境,是現代人審美渴望的精神家園。在藝術實踐中,段性濤還在探索,探求意象、意境,構思、構成以及用筆、用墨。用筆應豐富靈活,強調筆性,筆感的變化;用墨應在淋漓之中見氤氳,濕潤之中見毛澀與生拙,幻化與韻致,在構思構成上注重山水意象形式形成完整,成熟的藝術表現。段性濤的山水畫洋溢著一股現實生活的清新氣息,他筆下的意象、用筆以及畫面整體都給人以生機蓬勃之感。
他把眼中的山水轉換為心中的山水,他的山水畫呈現的是現代人的眼光及現代人的胸懷和追求。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是遵循著生活、寫生、創作這一現代藝術創作法則的。通過寫生,經過取舍,便成了他的創作素材??梢钥吹皆谒淖髌分兴鶄鬟_出寫生中對自然的生動與豐富的感覺。
造化千姿百態,豐富多樣,乃至細節的絕妙、整體的氣勢,結構的轉折等,都成為他創作的成份和想象的基礎。從寫生而來的創作,必得山野的蓬勃之氣,現實的鮮活色彩,最終都服務于創作中,從而始段性濤的作品呈現出不同于別人的生動氣息和鮮明的風格。
中國畫的重要本質是含蓄、空靈,是以實在寫虛無,以客觀營造主觀。在這方面,段性濤已經下了很大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其藝術正如日中天的走向成熟,他的孜孜不倦的勤奮好學必然會收獲豐碩的成果。藝無止境,段性濤定會攀上新的藝術巔峰,進入更新的境界,我們視目以待。